为何我好好说话孩子不听,非要大吼大叫他才听?|新动态

2023-06-03 16:12:06来源:顶端新闻


(资料图片)

我写了两年半的文章了,经常在掏心掏肺地写完一篇文章发出后,会收到这样的留言:“你说的方法我在孩子身上都试过了,没用。我好声好气说话孩子不听,只有逼得我大吼大叫他才听。”“说得轻松做起来难,你家是女娃所以这些方法有用,你换个男娃试试?”每次看到类似的留言,都促进我去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方法对有的孩子有用,有的就没用?原因当然有很多,比如父母执行的方式,包括语气、面部表情都会影响一句话说出来后的效果,再比如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孩子的天生气质有差别等等。但我发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育儿风格的持续性。父母的育儿风格如果保持持续性,孩子就会越带越省心。相反,父母的育儿风格如果没有持续性,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一会儿说不行,一会儿又说可以,那么对孩子使用任何教育方法都是无效的,还会觉得带孩子越来越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看完就明白了。

2.

我家邻居小S和悠悠差不多大,也是女娃,从小到大非常叛逆,几乎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要跟她爸爸妈妈撕,跟所有大人撕。出门要穿衣服吧。不穿,为了穿衣服可以撕半小时。进屋要脱衣服吧。不脱,为了脱衣服又可以撕半小时。小S对大人说的每一句话第一本能反应都是NO,永远都在no, no, no,就是不配合。她妈妈经常开玩笑说,小S过了Terrible 2, Horrible 3之后就直接进入青春期了,叛逆不歇停。3.有一次,我一个人带小S和悠悠一起在家附近的草坪游乐场玩。两孩子玩疯了直接把鞋子袜子都脱了,我没说什么,夏天孩子喜欢光脚挺正常。回家之前,我招呼她俩把袜子鞋子穿上,悠悠很配合地穿上了。小S却开始了她的经典戏码:“我不穿,我就想光脚。”“好的,不穿也行,这事由你自己做决定,那就光着脚走回家吧。” 大家知道我是个尽可能给孩子选择权的民主派,回家要穿过森林和一段水泥路,没啥危险。“可是我不想把脚弄脏!” 小S抗议道,她没想到我会爽快地允许她光脚走回家。换成是她妈妈,很可能要跟她大撕一场了。“怕脏那就把鞋或者袜子穿上呗。”“可是我不想穿!”“那就不穿,在我这里你有选择和做决定的自由。”“可是我不想把脚弄脏!”“两者不可兼得,你必须做个选择啊。不管你选择哪个我都支持你。你自己考虑一下吧。”看到我给她这么多自由,小S反而突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选择了。她一开始选择光着脚丫,想试探我是不是真的允许她。看到我一脸淡定的表情,她没走几步,自己就说地上有石头踩着不舒服穿上了鞋子。小S的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习惯性叛逆,为了叛逆而叛逆,她可能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只要是大人(妈妈)要她做的,她就偏不做,故意对着干。

可是小S遇上我这种妈妈,就有了一种“有力没处使”的尴尬了。因为当她说No的时候,我都回应“可以啊,随便你,这是你自己的选择和决定”,避免与孩子陷入权力之争。

要知道,我不跟她对抗,她一个人也觉得say no没意思了,这个时候孩子反而会做出最合理的选择。看到小S自己把鞋子穿上后,我并没有对她说“看到没,脚刺疼了吧?早跟你说了要把鞋子穿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样高高在上的话。而是称赞她:“你决定穿上啦?真棒,你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这条路上石子多,我也觉得穿上鞋子走路更舒服。”把功劳留给孩子,让孩子感到决定是她自己做出的,而不是我强加给她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自信而独立,越带越省心。

4.

当然我也不是没有底线的。我一直说自由是与规则并存的,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有次我去接小S和悠悠一起上音乐课,走之前她和妈妈说好愿意跟我去上课。到了音乐学校门口又变卦说想去找妈妈,不愿意下车。从她的表情我就能看出来她并不是真的不想上课,她只是纯粹地想和我作对而已。我说:“我现在要送悠悠进教室了,你要么跟我一起去,要么就在车里待着吧。我一会儿到车里陪你。但是没有回家这个选项,悠悠还要上课呢。你刚刚已经答应妈妈跟我一起来上课了,那么我们必须等到音乐课结束才能回家。如果你不想来,下次可以早点说,现在改变想法太晚了。两个选择,要么在车里等我,要么跟悠悠一起去上课,你自己选择啊,我都可以。”我看到她在车里把鞋子脱了一副“要挟”我的样子,我又接着淡定地说:“你不想穿鞋子,光着脚走也行啊。我尊重你的决定。”已经是冬天,刚下过雨,地面又湿又冰。小S也不傻,见我态度坚决,待在车里很无聊,她最后说:“我选择上音乐课。”,并自己穿上了鞋子。

5.

大家一定好奇,小S是怎么形成这种叛逆的性格的呢?这就要从她妈妈的育儿风格说起了。咋一看,小S妈妈是位特别注重规则,对孩子管教很严格的妈妈。可是时间相处久了,我才发现她是那种“前后不一”的妈妈。有时候她对孩子很严,为了一点小事(比如穿衣服)可以和孩子大撕一场,将孩子关房间直到孩子服从为止,期间不理会孩子说的任何话。有时候她又对孩子很松,小S在我家玩,到吃饭时间了不想回家,趴在我家楼梯口耍赖哭闹,小S妈妈可以看着小S哭20分钟,却不采取任何行动。。。要是我,早就一把把孩子抱回家了(小S家就在我家隔壁)。一会儿严,一会儿松,全看自己的心情。心情好有时间的时候就特别有耐心,对孩子无限忍耐,惯着孩子,天下第一好妈妈。心情不好没时间的时候一言不合就与孩子陷入权力之争,非要争个你输我赢,不制服孩子不罢休。可怜的孩子如何能提前知道妈妈何时心情好,何时心情不好呢?妈妈前后的育儿风格不一致,变来变去,导致孩子失去方向,不知道妈妈的“底线”在哪里。摸不清妈妈的“底线”,孩子就不知道该如何behave。为什么这么说呢?6.因为每个孩子在长大独立的过程中,都会不断试探家长的底线。你说动画片再看5分钟就关了,看完5分钟,孩子会问“再看5分钟好吗?” 。如果你说可以,那很可能看完这5分钟,孩子还会继续得寸进尺地问“再看5分钟行不行?”——这种行为就是在试探大人的底线。在不断试探底线的过程中,孩子能体会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大人的忍耐限度在哪里。这种行为本身是极其正常的。不过作为父母,我们在给予孩子尽可能多自由的同时,也要注意守住自己的“底线”。所谓的底线就是你为孩子设置的界限、规则和行为标准,应当清晰明了。一旦和孩子形成了约定,就要一以贯之地确保执行,保持前后的一致性。说好了再看5分钟就关电视,那么到时间就立刻关上。让孩子知道父母是说到做到,是会坚守原则的,孩子就不会在说好的事情上一而再再而三讨价还价了。切忌说好了不行,孩子一哭闹又心软让步。这种经常说话不算数、守不住底线的家长,收获的将是一个在任何事情上都不把你说的话当回事,在每件事上都和你没完没了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的孩子。这就好比在商业谈判中,若卖家从一开始就声明“一口价”、不还价的原则,那么买家也不会浪费时间去还价了,节省的是双方的时间。而如果每次买家要求降价,卖家都动摇地降一点,那么买家就会试图不断试探卖家的底线,不断还价。因此,父母要做的是明确亮出自己的底线,并说到做到。让孩子从一开始就知道,爸爸妈妈说出口的话是认真的,不会因为拖延或哭闹而轻易改变。这么做一是可以极大减少孩子哭闹的次数,二是可以教会孩子如何通过除了哭闹以外的更有效沟通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7.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从专家那里学来的教育方法对自己孩子不起作用呢?为什么我好好跟孩子讲道理,孩子不听,非要我大吼大叫他才听?因为你的育儿风格缺乏持续性,孩子把你的话都当耳边风了。总结下来持续性其实包括两部分:1. Be consistent:育儿风格前后要一致,不能今天严,明天松、在同一个问题上有时间就管,没时间就不管。一个方法不能今天用,明天又不用。2. Be consequent:做父母要有底线,说到做到,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不能动不动就心软让步,轻易推翻自己说过的话、定下的规则。我给了悠悠很多选择的自由,在绝大部分非原则性问题上她都可以自己做决定,所以她完全没有像小S那样叛逆的必要,该有的自由都有了。但同时我也是一个底线分明、说话算数的妈妈,好处是很多话我只要说一遍,悠悠就听进去了。当然,be consequent并不等于冷酷无情或者严苛,任何规则或道理,我们都可以用孩子易于接受的温和语言来传达,但前提是态度要坚定。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拥有很强的规则意识,同时也自信独立,懂得“选择是自己做的,后果也要自负”的道理。

关键词:

上一篇:环球今热点:保亭县气象台发布雷电黄色预警【Ⅲ级/较重】【2023-06-03】
下一篇:最后一页